“自從害了朕,他當(dāng)時在花園內(nèi)搖身一變,就變作朕的模樣,更無差別。現(xiàn)今占了我的江山,暗侵了我的國土。他把我兩班文武,四百朝官,三宮皇后,六院嬪妃,盡屬了他矣?!睂τ跒蹼u國王的陳述,應(yīng)該如何甄別呢?
刑事訴訟法第55條將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規(guī)定為刑事訴訟中兩項(xiàng)重要的證據(jù)形式;民事訴訟法第63條將當(dāng)事人陳述規(guī)定為民事訴訟中一項(xiàng)重要的證據(jù)形式。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與民事訴訟中當(dāng)事人陳述,本質(zhì)上是同一種證據(jù)形式,它們是直接證據(jù),可以反映整個案件事實(shí)的全貌。不過,因利益關(guān)涉,無論是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還是當(dāng)事人陳述,其中均難免存在主觀性,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作出對己有利的陳述。如何甄別這些陳述內(nèi)容的真與假,是司法者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段饔斡洝分袨蹼u國王的故事可以作為窺視這一過程的素材。
唐僧師徒西去途中借宿寶林禪寺,烏雞國王濕淋淋的鬼魂夜謁唐三藏,以一個害命奪皇位案件中的被害人身份,痛陳冤情。小說中烏雞國王的陳述,擇其要者,主要有四段:
第一段:“我這里五年前,天年干旱,草子不生,民皆饑死,甚是傷情?!?/p>
第二段:“我國中倉廩空虛,錢糧盡絕,文武兩班停俸祿,寡人膳食亦無葷。仿效禹王治水,與萬民同受甘苦,沐浴齋戒,晝夜焚香祈禱。如此三年,只干得河枯井涸。正都在危急之處,忽然終南山來了一個全真,能呼風(fēng)喚雨,點(diǎn)石成金。先見我文武多官,后來見朕,當(dāng)即請他登壇祈禱,果然有應(yīng),只見令牌響處,頃刻間大雨滂沱。寡人只望三尺雨足矣,他說久旱不能潤澤,又多下了二寸。朕見他如此尚義,就與他八拜為交,以‘兄弟’稱之?!?/p>
第三段:“朕與他同寢食者,只得二年。又遇著陽春天氣,紅杏夭桃,開花綻蕊,家家士女,處處王孫,俱去游春賞玩。那時節(jié),文武歸衙,嬪妃轉(zhuǎn)院。朕與那全真攜手緩步,至御花園里,忽行到八角琉璃井邊,不知他拋下些甚么物件,井中有萬道金光。哄朕到井邊看甚么寶貝,他陡起兇心,撲通的把寡人推下井內(nèi);將石板蓋住井口,擁上泥土,移一株芭蕉栽在上面?!蓱z我啊,已死去三年,是一個落井傷生的冤屈之鬼也!”
第四段:“自從害了朕,他當(dāng)時在花園內(nèi)搖身一變,就變作朕的模樣,更無差別?,F(xiàn)今占了我的江山,暗侵了我的國土。他把我兩班文武,四百朝官,三宮皇后,六院嬪妃,盡屬了他矣?!?/p>
從烏雞國王的描述中,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如下的“故事”:首先,烏雞國王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國王,在本案中完全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其次,妖魔全真趁烏雞國久旱無雨之際祈福求雨,取得了烏雞國王的信任,后趁其不備,將之推入井中加害,自己變作烏雞國王的模樣;最后,妖魔全真如此惡行,目的是霸其江山,侵其國土,占其文武朝官、后宮嬪妃。
對于烏雞國王的陳述,應(yīng)該如何甄別呢?
首先,事實(shí)陳述,有其他證據(jù)佐證為真,否則為假。烏雞國王托夢給唐僧,唐僧驚醒后把夢中之事告知三徒兒,悟空打開房門,只見階檐上放著一柄金鑲白玉珪,與烏雞國王夢中所言信物相同,由此可斷定烏雞國王的身份屬實(shí)。次日東方泛白,悟空一個筋斗跳到空中,只見那烏雞國怪霧愁云漠漠,妖風(fēng)怨氣紛紛,已可斷定妖怪侵龍位。當(dāng)日,孫悟空使法術(shù)接近太子,將玉珪作為證物,勸服太子到正宮娘娘面前求證,知道烏雞國王對待正宮娘娘“三載之前溫又暖,三年之后冷如冰。枕邊切切將言問,他說老邁身衰事不興!”是夜,孫悟空又誆騙豬八戒下得御花園八角琉璃井,從中果然找到烏雞國王的尸體,幸得神明照顧,尸體保存完好,猶如初亡。
由此可見,烏雞國王的陳述中,關(guān)于妖魔全真趁烏雞國久旱無雨之際祈福求雨,取得了烏雞國王的信任,后趁其不備,將之推入井中加害,自己變作烏雞國王的模樣,親朝臨政的事實(shí)陳述是真實(shí)的,可以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jù)。
其次,含有價值判斷成分的陳述應(yīng)當(dāng)謹(jǐn)慎認(rèn)定。無論是民事訴訟中的兩造,還是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他們的陳述因事關(guān)己方利益,其中難免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夾雜著價值判斷和主觀推測,即使其他陳述的事實(shí)為真,也不能直接斷定含有價值判斷及主觀推測的陳述部分為真。烏雞國王在陳述中自比禹王,表現(xiàn)出一副愛民如子的樣子,并推測妖魔全真是為了霸其江山、占其妻兒。
果然如此嗎?非也。
烏雞國王并非像其自夸的那樣了不起。事實(shí)上,烏雞國王原以樂善齋僧的形象示人,佛祖為其行為所感,乃差遣文殊菩薩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孰料,文殊菩薩化作一種凡僧,幾句言語相難,稍加考驗(yàn),烏雞國王便惱羞成怒,把菩薩所化凡僧用繩捆了,投入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可見是一個葉公好龍式的偽善人。于是才有了文殊菩薩奉佛旨派令座下獅猁王,化身全真,推其下井殞命,浸泡三年,以報三日水災(zāi)之恨。
所以,我們不討論文殊菩薩按如來佛旨報應(yīng)烏雞國王在佛教上的意義,單在小說的語境中,烏雞國王遭難,其不但并非完全無辜的受害者,反而是此事的始作俑者。基于此,烏雞國王推測妖魔全真霸其江山、占其妻兒的目的,顯然也是不能成立的。
關(guān)鍵詞: 烏雞國王
關(guān)于我們 廣告服務(wù) 手機(jī)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