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林浩添在演講相關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供圖
中新網廣州1月30日電 (蔡敏婕 邰夢云)0歲至4歲嬰幼兒處于視功能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發(fā)生的眼病如果不能及時干預治療,很可能導致患者長達幾十年低視力甚至致盲。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30日稱,該院林浩添團隊聯合全球多家機構進行醫(yī)工交叉協同攻關,以智能手機為應用終端,研發(fā)嬰幼兒視功能損傷手機智能篩查系統(tǒng)。
上述研究成果于1月26日在《Nature Medicine》在線發(fā)表,為破解嬰幼兒視功能損傷及相關眼病早期篩診難題提供技術手段。
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余敏斌說,0至4歲的嬰幼兒處于視功能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嬰幼兒進行視功能評估,以盡早發(fā)現眼疾很重要。然而,此年齡段嬰幼兒難以配合傳統(tǒng)的眼部檢查,其視功能損傷容易被忽視或漏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表示,研發(fā)團隊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了一批與嬰幼兒視功能損傷高度相關的異常注視行為模式,并耗時8年,聯合移動醫(yī)療及人工智能技術,完成了首個嬰幼兒視功能損傷手機智能普篩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將智能手機轉化為嬰幼兒注視行為誘導及數據采集平臺,通過播放一段3分鐘的動畫視頻吸引嬰幼兒保持注視,可以實現對嬰幼兒注視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實時捕捉。
“通過人臉關鍵點重建和噪音信號濾過等多種技術手段實時監(jiān)控數據質量,最終保證系統(tǒng)在復雜的現實篩查場景中的穩(wěn)定表現,適用于醫(yī)院、社區(qū)、居家等多場景篩查。”林浩添說,研發(fā)團隊采集的數據來自3652名嬰幼兒、超過2500萬幀注視行為,并依托天河二號超算中心的數據分析后臺,對采集的高通量視頻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用于早期預警異常注視行為,篩檢嬰幼兒視功能損傷及相關眼病。
目前該系統(tǒng)實現了對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上瞼下垂、先天性青光眼、斜視、視網膜母細胞瘤等超16種嬰幼兒常見致盲眼病引起視功能損傷的早期檢測,平均篩查準確率超85%。
林浩添說,該系統(tǒng)將助力多種嬰幼兒視功能損傷相關眼病的早期篩診,有望降低兒保、社區(qū)等多場景中嬰幼兒眼病篩診的難度。(完)
【編輯:黃鈺涵】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