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迎中秋,情滿救助共團圓。大家好,歡迎來到濟南市救助管理站直播間,我是業(yè)務(wù)副站長陳曉黎。”9月9日,記者來到濟南市救助管理站時,陳曉黎舉著手機開啟了首場“情暖中秋 共助團圓”直播尋親行動。這半年里,濟南市救助管理站有30多位受助人員找到了親人,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們還在想盡辦法嘗試不同的方式幫助他們回家。
【資料圖】
“柳州、翁桃、比茂(音)、萬廣.......”,救助站的尋親日志本上寫著一連串地名,看似毫不相干,但對于工作人員來說,每一個地名就是一條線索,都是尋到家的希望。
今年四月份,濟南一派出所民警發(fā)現(xiàn)一名身穿橘黃色外套的女子在高架橋上流浪,車流湍急非常危險,“民警在詢問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疑似有精神障礙,本著‘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則,先送她去了附近的醫(yī)療機構(gòu)接受救治。”陳曉黎告訴記者。
無名67號,是為她登記的入站編號,在工作人員詢問她身份信息時,她兩眼無神、答非所問。無論工作人員詢問姓名、年齡、地址,她都回答“六十,我六十了,有倆兒……”。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能作罷。
“救助工作急不得。”工作人員不厭其煩一次次的上門詢問,與她熟悉,建立感情。在聊天的過程中,她偶爾會蹦出幾個地名,工作人員趕緊記下,對照地圖將臨近的鄉(xiāng)鎮(zhèn)、河流念給她聽,仔細觀察著她的反應(yīng)。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在一次聊天中,她突然說出“比毛”,并重復(fù)了一次,工作人員立刻打開地圖,在搜索框中輸入“比毛、比茂、畢矛...”將所有近似發(fā)音一一排查。
終于,考慮到羅某蘭濃重的黔南口音,經(jīng)過反復(fù)確認(rèn),工作人員將目光鎖定在了位于貴州省都勻市的比茂村,工作人員迅速聯(lián)系當(dāng)?shù)孛裾块T,聯(lián)系到了比茂村書記。將無名67號的照片發(fā)送過去,在得到“對對對,就是她!”的肯定答復(fù)后,工作人員瞬間如釋重負(fù),“終于找到了!”
“尋親成功靠的是99%的努力和1%的運氣”,工作人員莊鵬告訴記者,“來救助的人一般都存在或輕或重的疑似精神或智力障礙,很難與他們正常溝通,時間長了,他們會感受到我們的善意,慢慢放下戒備,有時候偶然冒出的一條線索就能尋親成功,念好問、聽、查、比、推、核六字訣,離不開耐心和細心”。
2100公里,6年的分別,馬海某禾80多歲的母親再見到兒子喜極而泣,“兒啊,你終于回家了!”
6年前,馬海某禾在濰坊打工時不慎走失,流浪到了萊蕪,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了濟南市救助管理站。他不愛開口說話,工作人員與其交流總是微笑搖頭,多次詢問交流并無結(jié)果。
在公安部門組織的一次人臉比對行動中,查詢到馬海某禾地戶籍疑似在西昌市禮州鎮(zhèn),工作人員立刻聯(lián)系當(dāng)?shù)孛裾块T,經(jīng)過反復(fù)核實,終于確認(rèn)馬海某禾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員立即添加了他哥哥的微信。
“在視頻連線之前,我們甚至做好了認(rèn)親失敗的準(zhǔn)備?!惫ぷ魅藛T告訴記者,這次跨越2100余公里的視頻通話見證著親人團聚的喜悅,視頻畫面中出現(xiàn)翹首盼望的妻兒和母親,大涼山的方言雖聽不懂,但他們眼睛里久別重逢的欣喜卻十分讓人動容,不愛說話的馬海某禾臉上也浮現(xiàn)了久違的笑容。
寧東村,一個在手機地圖上都搜索不到的小村子。救助站工作人員在得到確切位置后即刻安排了護送,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又接著幾十公里的山路,在一路顛簸中,救助站一行人終于到了這個馬海某禾曾生活過的地方。
馬海某禾的妻兒與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早早等候在村口。親人相見,激動之情讓彼此緊緊擁抱在一起,眼中早已涌出久別重逢的淚水,“兒啊,你終于回家了!”
據(jù)馬海某禾哥哥介紹,弟弟是一個安靜的人,不愛說話,家人從他走失后,一直在尋找,可就是杳無音信,“非常感謝濟南市救助站,沒想到他被照顧得這么好,這么遠送他回來,讓他能順利回家,真是太不容易了!”
人臉識別、DNA比對、大數(shù)據(jù)對比……
近年來,為了幫助受助人員早日找到親人,濟南市救助管理站聯(lián)合公安等多部門,嘗試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受助人員尋親。而近期,他們在嘗試通過網(wǎng)絡(luò)直播,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救助”。
上午10點,直播開始,濟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房間內(nèi)一片溫馨的節(jié)日氣氛,跟隨陳曉黎的直播鏡頭,救助站內(nèi)的受助人員一邊與工作人員聊天,一邊品嘗著月餅和水果。
為了鍛煉腦力和手指,工作人員會教受助人員折千紙鶴、折百合花,寄托美好祝愿。每到中秋佳節(jié),救助站的廚房總是最熱鬧的。直播鏡頭里,工作人員正在包餃子,“從早上開始就忙著剁餡、和面、搟皮,只為讓他們吃上熱乎乎的水餃,感受到家一般的溫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受助人員漂泊在外多年,很久都沒有體會過團圓的氛圍,這一個個飽滿的水餃象征著團圓。
“包好了,我們開始下餃子了!”不一會,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到了受助人員餐桌上??粗苤鷮ο蟪缘孟闾?,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露出開心的笑容,房間里充滿著融融暖意。
隨著直播進行,尋親環(huán)節(jié)開始,直播間陸續(xù)涌入二十多萬人,工作人員一一介紹滯站的三名受助對象的情況,網(wǎng)友積極提供線索。來站后一直未能順利交流的劉某英,也在今天慢慢打開心扉,說出了幾個地名,工作人員驚喜地迅速打開手機地圖,查找到她說的吳安屯,正符合云南保山的戶籍信息,取得了尋親的重大突破。
救助者,不以山海為遠;同心者,不以日月為限。9月10日便是中秋佳節(jié),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衷心希望可以早日為受助人員尋到親人,讓漂泊在外的流浪者早日回家。今年以來,濟南市救助管理站已為30余人尋親成功,他們不畏困難、耐心堅守,只為讓一位位受助人員與家人團聚,為流浪乞討及臨時遇困人員鋪出一條溫暖的回家路。
關(guān)于我們 廣告服務(wù)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