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科學》消息,美國東部時間9月22日,也是世界發(fā)作性睡病日當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Emmanuel Mignot和日本筑波大學的Masashi Yanagisawa因發(fā)現(xiàn)嗜睡癥的病因而獲得2023年生命科學突破獎。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每年都會通過5個獎項向物理學、數(shù)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頒發(fā)1500萬美元的獎金。

嗜睡癥是一種終身疾病,患者會突然入睡,并在白天極度困倦。20世紀80年代,Mignot團隊開始對嗜睡癥犬進行雜交,試圖找出與這種疾病相關的基因。“當我們開始做這件事時,人們都說這太瘋狂了,因為當時人類基因組還沒有測序。但我們用了10年時間,得到了回報。”Mignot說。
Mignot團隊最終識別出了編碼大腦中的兩種膜受體的基因。膜受體位于細胞內膜上,可探測細胞外的分子,某些分子激活受體,引發(fā)一連串反應,常常導致生物體行為的改變。不過,研究人員并不清楚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受體的功能是什么,更不用說它們對哪些分子起了作用。
與此同時,Yanagisawa團隊正在通過觀察激活受體的被稱為多肽的蛋白質樣分子,來確定數(shù)百種受體的作用。他們從動物大腦中提取多肽混合物,并對其進行提純,直到能夠分離出激活特定受體的特定多肽。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Mignot也在研究的受體,這種受體對兩種以前未知的肽(orexin-A和orexin-B)有反應。
Yanagisawa團隊讓小鼠體內產生食欲素的基因失效,然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通常在夜間活動的小鼠,會在夜間周期性地陷入睡眠狀態(tài),癥狀類似于嗜睡癥。而當他們將食欲素注射到這些小鼠的大腦中時,它們就能夠在晚上保持清醒。
總之,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揭示了與嗜睡癥有關的膜受體,還揭示了通常與該受體結合以誘導覺醒的兩種食欲素。值得一提的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嗜睡癥患者不會產生食欲素。
“這是兩個來自完全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卻發(fā)生了非常引人注目、令人興奮的融合。” Yanagisawa說。
雖然科學家們還不清楚為什么嗜睡癥患者不產生食欲素,但Mignot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可能是因為嗜睡癥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上嗜睡癥后,人體內的免疫系統(tǒng)會攻擊并殺死大腦中產生食欲素的細胞。
Mignot和Yanagisawa的發(fā)現(xiàn)提高了我們對睡眠的認識,并促進了治療嗜睡癥新藥的開發(fā),他們也因此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據(jù)統(tǒng)計,嗜睡癥影響了全球約1%的人口。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藥物被批準,但許多藥物正處于不同的臨床試驗階段。
Yanagisawa表示,如果一切順利,也許在三四年內會有一種臨床可用藥物問世。
今年,生命科學領域還頒發(fā)了另外兩個突破獎,包括開發(fā)了準確預測蛋白質結構的AlphaFold的Demis Hassabis和John Jumper,以及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細胞組織機制的Clifford Brangwynne和Anthony Hyman。
數(shù)學方面,Daniel Spielman因其對理論計算機科學和數(shù)學的貢獻而獲獎,基礎物理學獎則由Charles Bennett、Gilles Brassard、David Deutsch和Peter Shor分享,以表彰他們在量子信息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辛雨)
關鍵詞: 發(fā)現(xiàn)嗜睡癥病因兩學者獲科學突破獎 識別出兩種膜受體基因 世界發(fā)作性睡病日 蛋白質樣分子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