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inlisu錦鯉蘇
在600年前的星空下?
(資料圖)
感受古人的浪漫
這個暑假,北京但凡稍有點名 氣的景點,都開啟了“ 人從眾叕”模式,動輒排幾小時隊,故宮、國博等地方連夜蹲守都未必搶得到票。
與其在人潮中敗興而歸,不如尋一些小眾卻高質量的好去處。 近期重新 對外開放 的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寶藏新地標。
這里遠離喧囂的街市,很少有人知道,卻有著不少獨一無二的國寶,不論是工藝和設計,都是真正的奢侈品,非常值得一看。
圖/ 霸特福來
經過半年的修繕后,藻井附近加了照明設備,方便人們觀看。 祭壇區(qū)域的大部分陳設,都按照《大清會典》上的平面圖悉數(shù)復原。祭祀的重要場所“宰牲亭”也首次揭開神秘面紗,展示出明代官式建筑的獨特結構。
穿梭于斑駁的古建筑之中,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受600年前的滄桑與魅力。
01
絕美藻井
仰望600年前的星空
來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首先要欣賞的,就是鎮(zhèn)館之寶“藻井”的風采。
“隆福寺藻井”又稱“天宮藻井”、“星空藻井”,是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稀世國寶”。
圖/ 舜游記
它一共分為6層,高約4米,直徑約3米,最上方是1472顆金色星宿,抬眼看去仿佛仰望星空。
圖/ 美麗新北京??
下面每層都精雕細琢,既有云紋圖案,也有天上宮闕和星宿神像。仙人們神態(tài)各異,精美繁復至極。
圖/ Here is?中國
圖/舜游記
這個藻井原本保存在北京隆福寺正覺殿,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影響拆下,暫存于西黃寺內。
在紀錄片《北京中軸線》中,古建筑高級工程師馬旭初講述了自己和這個藻井的淵源。
當年,他聽說藻井的去向后,趕緊找朋友借了個三輪車去看,結果發(fā)現(xiàn)藻井被堆在院子里,旁邊就是露天廁所。
圖/紀錄片《北京中軸線》
看著那些跟手指一般大的零件散落了一滴地,支離破碎,他心疼不已, 只能一個個撿起來,甚至從茅坑里撈起來,沖沖,拿走。
回去后,他找了些老木工,攢起來。因為沒有圖紙,就去找梁思成先生留下來的照片,把實物和圖片比對。后來, 在文物專家李俊閣的助力下,終于把木構件一點點拼湊起來,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絕美星空。
圖/熱愛旅行的小黎
圖/搖yi搖
還有一個盤龍藻井,同樣令人驚嘆不已。
它用金絲楠木獨木精雕而成,周圍祥云環(huán)繞,屬于罕見的孤品。 盤龍形象威嚴,呼之欲出。
圖/Shszty
金絲楠木是我國四大名木之首,因為成長條件苛刻,數(shù)量稀少,從古至今一直是高級建筑木材,只有皇親貴族才能使用。故宮中的龍椅寶座,以及大殿的柱子,都是這種木材制作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藻井全是木質結構的,沒有直接承重的柱子,全靠榫卯和斗拱轉移層層泄力,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腦洞和智慧。
圖/ Here is?中國
02
皇上親自下田
耕種“一畝三分地”
古代建筑博物館坐落于北京先農壇內,占地7萬多平方米,包括太歲殿、神廚、先農神壇、具服殿、宰牲亭、觀耕臺等建筑。
先農壇是全國祭祀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農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與故宮同步興建。位置也很巧妙,與天壇隔街相望,對故宮有承托之勢。
圖/北京學研究基地
也因此,在這里能了解古代皇上是如何親耕的。 明清年間,每到仲春亥日,皇上就會和文武百官一起舉行親耕典禮,整個過程冗長而復雜。
耕種前兩日,皇上就要開始齋戒。祭祀當天,先在先農神壇祭拜先農神。再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后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
祭壇為一座正方形磚石結構壇臺,邊長15米,壇高1.5米,各8級臺階,非常講究。?
圖/咕嚕的旅行日記
皇上會在一 小塊田上種上五谷,扶犁揚鞭走幾步,以示“親耕”。 這塊地設在正中,分作十二畦,因此又被稱為“一畝三分地”。
禮畢后,皇上會在觀耕臺上,看王公大臣們繼續(xù)耕作。在乾隆十九年前,觀耕臺是 木質高臺,之后改為漢白玉石欄桿琉璃座形式。
圖/ Here is?中國
等糧食秋天收獲后,就會交給欽天監(jiān),選擇良辰吉日存放在神倉院,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神倉作為倉房,建筑風格與其他建筑略有不同。收谷亭為四角攢尖頂,不設門窗,便于空氣流通;為了儲糧防潮,地面又加設木地板。大門采用形制中最高等級的九路門釘,象征皇權至高無上。
圖/ 霸特福來
圖/ 舒絢??
古代的這種祭祀活動,既是一種體恤民情的象征,也是對 “國泰民安”的期待。 久而久之,就成了國家重要祀典。 “一畝三分地”的典故,也是這么流傳下來的。
這里的一磚一瓦,都體現(xiàn)著“以農為本”的設計理念,就連紋飾,也是“龍纏草”的形狀,代表著對農業(yè)的重視。
圖/短片《 漫游先農壇》
不過,它又和等級森嚴的傳統(tǒng)宮殿不同,并 沒有采用整體中軸對稱模式,而是像四合院一樣, 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這種設計既體現(xiàn)出祭祀的莊嚴肅穆,又把 農間趣味巧妙地融入其中。漫步其中,一路 古柏參天 , 隨處都是長凳,走累了可以在樹下休息。
看著過去 神圣的 皇家祭壇 ,如今草木蔥蘢,不禁讓人感慨物是人非。
圖/ Here is?中國
03
“宰牲亭”首度亮相
屋頂是明清官式建筑孤例
“宰牲亭”這次首度亮相,同樣成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所謂宰牲亭,就是祭祀時宰殺犧牲的處所。古代把祭祀的動物統(tǒng)稱為“犧牲”,有馬、牛、羊、雞、犬等。
圖/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公眾號
目前,宰牲亭的室內部分仍在修繕中,不過游客已經可以從外觀賞到其標志性的“重檐懸山頂”。這種屋頂形式保存了明代早期建筑風格,在懸山頂?shù)南聦拥钌憝h(huán)以圍廊,形成兩層屋檐,上檐為懸山頂,下檐為歇山頂。
不少專家表示,這種形式在現(xiàn)存建筑中很罕見,可以說是明清官式建筑的孤例。透過屋檐上斑駁的彩畫,很容易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圖/ 霸特福來
接下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會有更多區(qū)域對外開放,比如新鋪設的祭祀道路、神倉建筑群等,令人期待滿滿。
目前,博物館每天預約限額為2600人,上下午各1300人,成人票15元一張。如果你受夠了熱門景點的熙熙攘攘,不妨來這里感受古代建筑和皇家儀式的魅力。
文、編輯/Silence欣
圖片來源于網絡,經作者授權后使用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 THE END-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