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西寧2月7日電 題:巴基斯坦青年薩米的中國“游與歸”:希望與懷念中向前
作者 潘雨潔
核桃木盤身線條流暢,邊緣刀刻精美紋樣,內(nèi)部可分格可折疊……在薩米的“抖音”直播間,普通托盤經(jīng)一番雕琢“變身”手工藝品,片刻吸引不少網(wǎng)友問詢。
“春節(jié)期間,中國人家中都會擺放托盤,各地、各民族顧客都喜歡我們的手工產(chǎn)品,也出口迪拜、馬來西亞等地。”薩米說。
在薩米的家鄉(xiāng)巴基斯坦拉合爾市,木雕藝術品是當?shù)匾淮筇厣?,不少家庭參與制作,技藝祖輩相傳,薩米一家亦是如此。
然而,木雕制作過程枯燥,十分考驗細心和耐心。因不愿跟著爺爺學手藝,2006年,年輕的薩米獨自離鄉(xiāng),遠赴中國南京學習中文。某次同學聚會上,他偶然認識了一位“會跳舞的學妹”,由此改變了之后的人生。
“那時候,他每次從巴基斯坦回中國,都不遠萬里把家鄉(xiāng)特產(chǎn)帶給我?!彼_米的妻子周莉回憶,雖不是貴重禮物,但被他的真誠打動,兩人開始交往。
在周莉幫助下,薩米循序漸進,“每天學十個漢字,逐個幫他檢查、糾正?!彼f。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周莉總及時出現(xiàn),幫助他協(xié)調(diào)溝通,感情在陪伴中漸漸累積。
“中文太難了,到現(xiàn)在,我還是只會寫她的名字?!彼_米笑著說,雖然難,但只要是心底所愛,手上就能寫出來。
這段讀書經(jīng)歷也改變了薩米的想法。2017年,夫妻倆來到青海西寧經(jīng)營手工藝品商鋪,希望將巴基斯坦的特色帶到中國。
此后幾年,不僅生意從線下拓展到線上,共同打拼的兩個“異鄉(xiāng)人”,也漸漸愛上了高原小城的生活。
南方姑娘周莉?qū)W會了西北高原的特色菜“炕洋芋”,薩米也在青海的民族美食中嘗到了似曾相識的家鄉(xiāng)味道。“這里的生活、飲食習慣與巴基斯坦有點像?!绷钏械椒奖恪⑹娣?。
“現(xiàn)在我們回巴基斯坦,最饞的就是開在當?shù)氐奈鞅崩骛^,排隊也要吃?!敝芾蛐χf。
看過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紫禁城,薩米被中華文化吸引,也關注他的“同行”們。街頭張貼的剪紙窗花、飯館里的長嘴銅壺、酒器茶具,“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精美的手工品”,在他看來,中國的“能工巧匠”都藏在日常生活中。
“從小,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哥哥國家’,課本上寫中國與巴基斯坦是‘患難兄弟’。”薩米想起童年時期,駐守中巴邊界的軍人父親與中國士兵常常往來,“一次,爸爸搬了一大袋松子,大家圍在一起吃?!?/p>
薩米的微信名叫“巴鐵愛中國”。去年河南發(fā)生暴雨災害,他第一時間發(fā)動其他巴基斯坦朋友一同向災區(qū)捐款。
在中國生活十幾年,薩米不喜歡聽到自己被叫“老外”,“我的妻子、孩子都是中國人,我的事業(yè)會在這里繼續(xù),中國早已是我的家?!?/p>
春節(jié)假期,薩米陪同周莉回到故鄉(xiāng)南京,提前準備好給妻子父母的“紅包”?!拔业陌职忠呀?jīng)去世,媽媽遠在巴基斯坦,是他們把我當成兒子,關心、照顧我的一切,教會我感受生活的美好?!彼_米說。
最初語言不通、難以適應的陌生異國,如今變成安居樂業(yè),兒女雙全的故鄉(xiāng)。
年輕時不愿從父輩手中傳承的手藝,如今卻寄托著對他們滿滿的懷念……
薩米覺得,人生際遇充滿未知,想法會隨時間改變?!暗蛔兊氖?,我們的生活總在希望與懷念中向前走?!?完)
關鍵詞: 薩米 巴基斯坦 周莉 紅包 異鄉(xiāng)人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