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內蒙古興安盟田埂上的“守望者”:從農技員到“網絡主播”
作者 張瑋 李洋洋
“廣大農牧民朋友大家好,今天直播跟大家分享兩個課題,第一個玉米的病蟲害防治,第二個玉米的水肥管理……”46歲的張玉珠面對鏡頭毫不怯場,今年已經是她開直播的第4個年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段時間,由于雨水增大,玉米進入快速成熟期,易發(fā)生病蟲害,為指導農牧民們更好地防治病蟲害,張玉珠這幾天每天都在直播平臺上“開課”,為農牧民詳細講解防治病蟲害的辦法和用藥等知識。
張玉珠是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科右中旗農牧和科技局農牧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名農業(yè)技術推廣員,參加工作至今21年的她常常穿梭在田埂間,被當?shù)剞r牧民稱為“農田守望者”。
圖為張玉珠仔細查看每一處農田水利設施。車力木格 攝2017年以前,額木庭高勒蘇木拉拉屯嘎查一直采用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方式,種田就是“靠天吃飯”,每年的畝產量僅有七八百斤左右。
2017年的一次農業(yè)培訓課讓張玉珠認識了佟景志這個滿懷激情的農村漢子,并了解了拉拉屯嘎查的農田現(xiàn)狀。
張玉珠結合實際情況,向佟景志推薦了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張玉珠不但為佟景志提供技術指導,還借給他資金承包土地。
就這樣,佟景志成為拉拉屯嘎查第一批用上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種植戶,收成明顯提高,成功實現(xiàn)了增產增收。
談及張玉珠對自己的幫助,佟景志滿是感動:“在張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家糧食產量逐年提升?!?/p>
張玉珠說:“作為一名農業(yè)技術推廣人員,我喜歡和農牧民多接觸、多交流,他們掌握著農田種植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才能更深入的研究出相關的技術,從而更好地為農業(yè)生產保駕護航,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和意見?!?/p>圖為張玉珠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當前玉米生長情況。車力木格 攝
與佟景志一樣,農戶婁巴圖現(xiàn)在也是遠近聞名的高產戶。他告訴記者:“高標準農田建設后,我們的田地產量可達到‘噸糧田’,一畝地比以前多產糧一半以上。”
張玉珠告訴記者,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與傳統(tǒng)耕種方式相比能節(jié)水70%左右,每畝地可增產60%以上。
截至目前,科右中旗農業(yè)發(fā)展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55萬畝,畝增產150公斤以上,畝增收120元以上。
圖為應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玉米長勢喜人。 車力木格 攝每天奔赴在各個蘇木鎮(zhèn)和嘎查中,張玉珠常常是頂著星光出發(fā),迎著月光回家,到田間調查苗情、墑情、病蟲草情,但是把大家組織到一起上一堂農業(yè)基礎知識專業(yè)課實屬很難。
“看著網絡直播興起,我就萌生了借助網絡開通了直播課堂的念頭,通過網絡傳授農業(yè)新技術,希望大家能夠學到農業(yè)新技術,提高產量,增加收益?!睆堄裰樘寡裕辈ブr的想法并不是偶然。
2019年,張玉珠便開始研究直播,通過鏡頭講解科學種田,從翻地、選種、種植、管護到秋收,一項不落,并就農牧民關心的農業(yè)種植問題進行在線答疑解惑。
圖為張玉珠在直播講解玉米管護知識。車力木格 攝代欽塔拉蘇木四海嘎查的農戶佟仕武是張玉珠的忠實粉絲,他每天都會準時收看張玉珠的直播課。如今,佟仕武實現(xiàn)了科學種田,增產增收,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
佟仕武說:“通過張老師的直播課,我學會了不少農業(yè)技術,她也會來到田間地頭給我們指導,讓我們都能種好田、多打糧?!?/p>圖為張玉珠為佟仕武講解農業(yè)技術。車力木格 攝
自2019年直播開始到現(xiàn)在,張玉珠累計直播近200場,現(xiàn)在賬號粉絲量有2580人,直播惠及群眾10000多人。
在張玉珠心里,作為一名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人員,不斷深耕農業(yè)技術,把農業(yè)技術傳授給農牧民,才是真正的快樂。(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tkjt8.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